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是华南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是两千年来海上丝绸之路上贸易从未停歇的港口,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
当传统工业逐渐远离城市,轰鸣热闹的工厂车间、喧嚣繁忙的运输通道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尽管往日热火朝天的风光不再,但那些旧厂房、旧机器、旧设施却承载了厚重的岁月积淀,成为城市发展年轮中不可磨灭的工业印记。工业遗产不仅是对过往荣光的怀旧,更是一次对城市记忆的重新解码。

2025年7月11日《羊城晚报》A6文史哲版
百年进程:工业遗产的生成脉络
广州是中国近代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先行之地。依托江海交接的自然优势和千年商都的商贸基因,广州发展出以航运和轻工业为主导、特色鲜明的工业门类,给我们留下丰富的工业遗产。这些遗产的形成时间,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1)传统手工业时期(1840年以前)
近代机器工业引入之前,广州经历了漫长的手工业时期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得益于地理区位和内外交通的优越条件,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面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发达的商业贸易与繁忙的水路运输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现存考古遗址显示,秦汉时期的番禺便设有专门的造船工场,西汉时期莲花山就已成为南越国专用采石工场,宋代已有专门生产外销瓷的窑址。明代中期出现“广中事例”,及至清乾隆后,“一口通商”的特殊政策使广州的商业贸易进一步繁荣,并形成了较完善的产业格局,造船、五金、纺织、食品加工等行业,都发展至全国领先水平。鸦片战争以前,存在于各行业的资本主义萌芽尚未发展到能够采用机器生产的阶段,但已开始从零散的家庭手工作坊式,发展成区域聚集性手工业基地。清代内港移至西关一带,带动西关地区聚集了大批纺织业手工工场作坊,形成有名的西关“机房区”;日益兴旺的海外交通也促进了造船业迅速发展,雍正年间便在河南设立官营造船工业基地;对外贸易的繁荣以及国外对茶叶的需求使得河南地成为重要的外销茶的加工基地。这些都表明在发达的商业贸易影响下,广州手工业开始形成区域聚集性优势,为日后转化为机器生产提供了基础。
(2)近代工业初步发展时期(1840-1911年)
近代工业发展初期,广州工业发展依靠西方资本最早引进了机械化生产。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官办工业及民族工业也在广州全面开花,先后开办了涉及军工、机械、能源、建材等领域的一批新型工厂。其中西方资本工业集中分布在珠江航道沿岸以及黄埔一带,洋务运动官营工业及民营工业主要分布于城西的增埗、城东门外以及河南等地。

1845年创办的柯拜船坞旧照
黄埔港外资船舶工业:1840-1911年外资工业建设集中在白鹅潭仓储工业区以及黄埔港船舶工业区。黄埔港自古以来总握外洋交通,是广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枢纽,清代实行一口通商政策后,黄埔港实际成为唯一合法的对外开放的港口。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外商航运势力迅速在黄埔港扩张,停泊于黄埔港的外轮不断增加,黄埔原有的手工修船业已不适应形势需要。19世纪40年代起,外商开始在黄埔投资创办船舶修造业,英国人柯拜最先在黄埔雇佣当地人设立柯拜船坞公司,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也在此诞生;此后相继建立录顺船坞、旗记船厂等,至同治二年(1863年)广州已有外资船坞10座,黄埔港逐渐成为近代外资船舶工业的聚集区。

1914年创办的广南船坞旧照
白鹅潭内港仓储工业:如果说黄埔港是作为外轮进入广州的第一站,珠江前后航道交汇处的白鹅潭则是连接外港与省内的中转枢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因外轮可进入内河通航通商,省河内港的功能加强,各航运公司纷纷在珠江前航道北岸增加港埠设施,新建了大量堤岸、码头、仓库等。沙面成为租界后,珠江后航道广州河南、芳村两岸被开辟为新的航运中心,太古洋行等几十家船运和贸易公司在江岸建设仓库码头,以作仓储物流集散之用,形成了今天珠江后航道两岸的港航仓库遗产建筑群。
向城外拓展的官营、民营工业: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广州创办的官办军用工业有枪炮、弹药和兵舰等制造厂,民营工业有机器、缫丝、造纸等制造厂。由于旧城空间已不能满足工业建设需要,在城外择地建厂是必然。广州城北是山地,不适宜建厂,且由于广州多东南风,位于下风向和较为平坦的城西和河南为新兴工业的建设提供了理想用地。
(3)民族工业发展及省营工业建设时期(1912-1949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美国家成为主战场,无暇顾及在华殖民掠夺,大量资本从中国撤出,亦无法向中国出口大宗产品。因此中国实业家抓住时机,掀起兴办实业热潮。在这种形势下,广州近代民营工业得到迅速发展,较为突出的行业有机器、火柴、肥皂、榨油、橡胶、煤油、纺织、制皮、制草、食品加工、酿酒、烟丝、中成药、建材、玻璃、电池、金属加工等。

1901年创办的粤垣电灯公司(后称五仙门发电厂)旧照
1929年至1936年,陈济棠主政广东,利用相对稳定的政治局势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时机,制定了庞大的工业发展计划,通过吸引外资、侨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广东工业。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还注重发挥本地区优势,利用珠三角种蔗、种桑业向来发达的条件,大力发展蔗糖、纺织、造纸、化工和建材等工业。至1936年已建成西村工业区的省营西村士敏土厂(水泥厂)、省营西村硫酸厂、省营西村电解厂(俗称梳打厂)、省营西村肥田料厂、西村电力厂、省营增埗饮料厂、增埗自来水厂,河南工业区的省营河南纺织厂,还有全国规模最大的造纸厂正在建设。到抗日战争前夕,广州工业已初具规模,工业门类有电力、金属加工、建材、玻璃、橡胶、木材、火柴、纺织、缝纫、皮革、食品、造纸、印刷等16个行业,工业年产值达历史最高水平,为旧中国时期广州工业的“黄金年代”。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广州市内的工商业区被敌机狂轰滥炸,省营工厂更是日机轰炸的主要目标,大量厂房设备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市内交通系统亦遭到破坏。广州近代工业化进程被迫中断。
(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年至今)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在国家政策主导下,广州工业以实现“从商业城市向工业城市转型,建设华南工业基地”为目标,以轻工业为主体、重工业为基础,兴建了一批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营现代化工厂,奠定了现代工业发展的根基。广州的工业布局,以珠江及铁路为轴线向东部、北部、南部发展,形成了以南石头、赤岗、白鹤洞为重点的河南工业区,工业大道便是建成于这个时期,沿线聚集了20多家骨干企业,成为“广州制造”的摇篮;以员村、黄村为重点的东部轻纺化工工业区,罐头厂、玻璃厂、苎麻厂、棉纺厂、无线电厂等就此落户;以黄埔为核心的东部船舶、石化、机电工业带,广州石油化工厂、黄埔发电厂相继建成,奠定能源工业基础;以江村、夏茅、三元里为重点的北部机械工业区。现在,黄埔、员村、赤岗等地还成片保留有这个时期的工业遗存。

昔日的紫坭糖厂鸟瞰图

紫坭糖厂近照
改革开放以后,广州充分利用邻近港澳的区位优势和“先行一步”的政策优势,凭借“三来一补”,发展起“珠江水(饮料)、广东粮(食品)、岭南衣(服装)、粤家电”的轻工体系,率先引入外资、先进技术,相继建成了一批新型工厂,如珠江啤酒厂、太平洋影音公司、华南电子计算机公司、广州冰箱厂、广美食品公司、广州洗衣机厂等,逐渐形成了门类齐全、设备技术先进、交通运输便利的轻工业生产体系。有些历史悠久的老厂也开展技术改造和扩建,这一时期形成的工业遗产同时也是改革开放的史迹。
21世纪后,面对城市空间与生态的挑战,广州的产业结构再一次升级,广州市政府颁布了《关于推进市区产业“退二进三”工作的意见》和《广州市区产业“退二进三”企业工业用地处置办法》,鼓励工业企业利用原址从事第三产业开发,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逐步构建起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广州开发区、南沙新区等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集聚区,助力广州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
多维图景:遗产价值的时代诠释
依据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通过的《下塔吉尔宪章》,工业遗产具有历史的、科技的、社会的、建筑的和科学的价值。历史价值强调工业遗产对历史的物证意义,即《下塔吉尔宪章》提出的“见证了人类活动对历史和今天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工业建筑及空间布局规划的审美品质;科技价值体现了工业技术及其发展,是工业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根本特点;社会文化价值在于它承载了相关人群的生产生活记忆,具有身份认同的意义。广州工业遗产在这几个方面都可圈可点。
(1)历史价值——作为近现代广州乃至中国城市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
广州市工业遗产反映了近现代广州乃至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时代特征,具有广州市地域特色。清末外国资本为加强自身航运贸易在珠江航道沿岸建设的船坞、仓库、码头是广州最早的工业类型,反映了千年商都广州所具有深厚的贸易积淀以及海陆交融的港口优势。广州华人华侨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兴办工厂,见证广州作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体现了广州历来开放包容的城市底色。工业遗产还承载着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的历史,如广三铁路、海珠桥等工业遗产,作为扼守战时物资通道的命脉,记载着重要革命历史事件与感人事迹,见证了党领导工人阶级从救国之路走向强国之路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时期工业遗产则以年轻的姿态见证广州经济腾飞,展示着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重要地位。从近代开埠至改革开放,广州百余年的工业发展留下众多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社会文化、工程技术文明等内涵,是研究特定历史时期工业发展以及城市发展的重要物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2)科技价值——不同时期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载体
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的核心所在,也是工业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关键。工业设备、技术流程、工业产品以及工业建筑工艺,都记载了特定时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广州是中国最早开始工业化的城市之一,近代西方机器生产与科学技术传播至广州,在“西学中用”下开始近代工业化进程,刺激了广州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诞生了橡胶、火柴、造船、飞机、制糖等一批新兴工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经历苏联援助和自主建设两个阶段,广州虽没有“156项重点工程”,却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研制出多个全国第一。改革开放后,广州作为祖国南大门对外开放,走出一条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之路。作为近现代对外交往的前沿城市,广州工业遗产见证着近现代科学技术在世界各国的传播与转移,同时也是我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精神的物质载体,蕴含着相当高的科技价值。
(3)社会文化价值——承载几代产业工人的集体记忆与情感认同
工业对于城市与人都产生着广泛的社会文化影响。广州在百余年工业发展史孕育了工业遗产深厚的社会文化价值,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工业文化内涵。
广州是最早开展工人运动的地区之一,是中国工人阶级革命的南方中心城市,工人运动给广州工业遗产留下深刻烙印。后航道沿岸的码头仓库区的工友曾是省港澳大罢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铁路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艰难建成,围绕铁路流传着许多历史事件:晚清三省绅商积极开展保路运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丧权辱国的粤汉铁路路权割让;民国时期广三铁路工人大罢工,阻断滇、桂军阀利用铁路调运兵力和弹药;抗战期间,广三铁路工人连夜拆除铁路,防止日军利用其运兵。
广州是著名的华侨城市,近代华侨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广州市乃至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企业。此后侨资工业一直是广州工业的重要组成,对于推动地区发展、吸纳就业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承载了众多华侨的身份情感认同。
广州市工业遗产延续了绵延百年的爱国基因与革命精神,承载了几代产业工人的集体记忆,对于推动城市建设与地区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体现了极高的社会文化价值。
(4)艺术价值——融合地域性与时代性的建筑艺术审美特征
工业遗产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工业建筑以及空间规划的审美特征。从近代早期“中西合璧”建筑特色,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的建筑特征,再到简洁、实用的现代主义风格,广州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业遗产都有各自独特的艺术价值。
临江面水、湿热多雨的自然地理环境也孕育了广州工业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通风、隔热、遮阳是工业建筑设计的重点内容。对于结合地域性与时代性的工业建筑设计探索,不乏著名建筑师留下来的经典作品。如澳大利亚建筑师威廉·帕内主持设计的广州大元帅府旧址(原广东士敏土厂),属于中西结合的外廊式建筑,砖砌拱券外廊、陶土宝瓶栏杆、竹节形排水管等充分体现西方建筑与岭南建筑特色的融合。新中国第一代著名建筑师林克明设计的广州火车站,现代主义立面简洁大方,空间处理开敞通透,通过开敞式大厅与室内中庭增强了采光通风。这些兼具实用与审美的工业建筑遗产,充分展现广州工业遗产的艺术价值。

广州华侨博物馆(五仙门发电厂旧址)
活化新生:工业遗产的未来路径
在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的双重机遇下,使用寿命长、空间跨度大、改造利用灵活性高的厂房仓库,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经过修缮改造,仍能够为新的产业和新的生活提供有魅力的空间。广州的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为工业遗产再利用提供了优良条件。21世纪后,随着文化遗产法律法规日趋完善、保护理念不断更新、技术措施逐步规范、专项资金持续投入,广州涌现出一批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并逐渐形成博物馆、公园景观、创意园、商业开发等模式,为国内国际贡献“广州经验”。
未来,珠江沿岸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将是实现广州滨水工业空间向城市公共活力空间转型、延续珠江工业文脉记忆,进而实现珠江两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珠江与铁路两大线索进行线性工业遗产活化,串联沿线其他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品质提升,同时带动沿线经济发展,促成工业遗产保护、生态与环境、休闲与教育等社会经济综合目标的实现。
工业遗产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与情感,诉说着曾经的奋斗与辉煌。它们是历史的注脚,是文化的脉络,更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千年的城市积淀,百年的工业发展,曾经“热辣滚烫”的生产场所逐渐冷却,化作工业遗产散落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正在以另一种形式诠释着自身的价值,陪伴着时代的发展。工业不仅生产商品,更生产城市本身。而城市的伟大,不仅在于她创造了多少机器,更在于她如何守护这些退出历史舞台的工业印记,让它们在新的时代接续运转。
注:2025年6月14日,“岁月工场——广州工业遗产调查成果展”在南汉二陵博物馆特展厅Ⅰ开展。该展览在广州市文物局指导下,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策划,依托其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完成的《广州工业遗产调查与保护研究报告》而成。展览从广州工业发展史、工业与城市发展、工业与市民生活、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四个维度呈现广州工业故事。展期至9月10日。
(作者刘晖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张嘉颖是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博馆员。本文部分资料引自《中国工业遗产史录——广东卷》,配图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