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英雄志·老兵记忆丨“左眼闭,右眼盯,缺口对准心”

时间:2025-08-27 09:24:00

来源:台海网

◆年轻时的陈学升。

8枚纪念章见证了陈学升辉煌的过往。

陈学升用拐杖向导报记者示范标准的瞄准动作。

台海网8月27日讯(导报记者 王龙祥 文/图)“左眼闭,右眼盯,缺口对准心。”11日上午,在龙岩市上杭县下都镇新寨村的一栋民房里,100岁的陈学升老人举起身旁的拐杖,给导报记者示范了一个标准的瞄准动作。这个动作,穿越80余载岁月,依然带着硝烟的味道,深深地刻在他的骨子里……

这位生于1925年的百岁老人,身体虽已佝偻,但当记忆闸门打开,那段关乎民族存亡的烽火岁月,依旧如刀刻斧凿般清晰。

亲历常德会战 挖战壕打坦克

1925年,陈学升出生在上杭县新寨村一个贫苦农家。6岁丧父、18岁丧母,接连的打击让他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那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能吃上一顿饱饭是天大的奢望。”二儿子陈灿林翻译着父亲的客家话,语气里带着唏嘘。

1943年3月,听说“当兵有饭吃”,18岁的陈学升和3个同乡一起踏上了参军之路。从新寨村走到上杭县再到龙岩市,最后到达南平蒲城,一路翻山越岭,他们走了三天三夜。

抵达蒲城后,陈学升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王耀武麾下的部队。

1943年,日军发动鄂西会战。同年11月,又集结数万兵力猛攻常德。陈学升随王耀武部转战湘鄂,亲历抗战史上的常德会战。“坦克来了怎么办?机关枪打不了,步枪打不了,重机枪也打不进!”陈学升仍清晰记得战术的进化,“先前没经验,来一辆打一辆,伤亡太大。后来我们就在公路边挖隐形突击战壕,专打日军坦克纵队最后一辆——比如来了五辆,就截断末尾那辆!”

这用鲜血凝成的战术智慧,是中国军人以弱抗强的缩影。在枪炮嘶鸣中,陈学升成长为一名无畏的战士。

押送日俘登船 将侵略者赶出中国

1945年8月初,陈学升所在部队奉命急赴浙江金华阻击日军,行军途中,一道石破天惊的消息传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出发时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想着要和鬼子真刀真枪干一场。可是我们还没到金华呢,就听说日本已经投降了!”老人浑浊的双眼瞬间迸发出光亮,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胜利的狂喜尚未平息,新的命令接踵而至——押送投降的日本战俘。

金华城外,昔日骄横不可一世的侵略者,此刻尽显颓唐。“他们的枪械、所有金属家伙,一件都不许带,统统上交,只能拿点随身的破烂。”陈学升语气铿锵,描述着那扬眉吐气的一幕——近万名卸去武装的日本兵,在威严的押解下,垂头丧气,秩序尽失。他所在的部队如同钢铁洪流,押送着这支庞大的俘虏队伍,从金华坐火车到连云港,与来自各方的日俘汇集。这些日俘随后就被逐离了神州大地。“登上回他们老家的船,滚出了中国!”老人用力挥了挥手,仿佛80年前那驱逐敌寇的民族尊严,此刻仍在掌中紧握!

本以为日本人被赶走了,国家就可以和平了,没想到蒋介石破坏和谈,发起了内战。在济南战役中,陈学升作出人生关键抉择——参加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吃过年夜饭 英勇奔赴朝鲜战场

1950年严冬,已从旧军队中脱胎换骨、成为光荣人民解放军中一员的陈学升,随部队驻守陕西。“我们的队伍先在陕西休整,然后又奔赴丹东。在丹东吃了年夜饭后,就跨过鸭绿江到朝鲜了。”老人简短的叙述背后,是志愿军将士跨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勇身影。

陈学升仍清晰记得,他参加的是铁原阻击战。“我们没有制空权,刚开始上级命令我们不能用高射枪打美国鬼子的飞机,怕暴露我们的防御阵地,遭飞机轰炸。后来美国鬼子太嚣张了,飞机飞得非常低,我们得到命令可以打,战士们就用步枪打飞机,打了好几架。”陈学升说,后来打美军坦克时,他们刚开始没经验,以为炸了坦克履带就可以了。“没想到,坦克上有天线,坦克兵也每人都配有手枪,刚开始我们很多战友被打伤甚至打死,后来我们有经验了,炸掉坦克履带后先拔天线,再掀开坦克盖子,直接扔手榴弹进去……”

当导报记者问他是否记得牺牲的战友时,老人陡然沉默,布满岁月沟壑的面颊难以自抑地颤抖起来。他缓缓伸出枯瘦的手指,仿佛仍在清点那些永远定格在青春的身影:“我受伤的时候,我们班只剩7个人了……”陈学升说,他当时是班长,战斗进行到一半时,他的右腿被一块弹片击中,顿时鲜血直流,“我还想冲,可是被战友们拉着,后来被担架抬下阵地了。我们一个排4个班,一个班12个人……”

腿部中弹受伤 默默返乡种地养家

抗美援朝胜利后,陈学升带着腿上的弹片回到国内,复员返乡。他没提过战场上的功绩,也很少说自己的伤,只是默默地种地、养家。“小时候记得父亲的腿上有伤,后来伤口处还长了个瘤,最后动手术割掉了。”陈灿林抚摸着父亲的右腿说,他们长大后才知道,父亲腿上的伤是在战场上被弹片击伤后留下。

谈起战场上的经历,陈学升又兴奋了起来,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从前,滔滔不绝。“抗战的时候我扛的是步枪,左眼闭,右眼盯,缺口对准心。”陈学升拿起了身边的拐杖,做起了步枪瞄准动作。“抗美援朝的时候我扛的是机关枪,一只手夹4个弹夹,一个弹夹25发子弹,一挺机枪就是100发子弹……”“五只手指并拢自然伸直,举到眉梢,腰杆挺得笔直,这样才是标准的敬礼姿势……”陈学升说。

说话间,老人侧脸朝房间望了望,陈灿林立即明白了父亲的意图,迅速走进房间,从里面拿出了8枚纪念章。这些纪念章都是陈学升英勇战斗的见证。“太可惜了,我们小的时候把父亲的奖章拿去玩,后来很多都弄丢了,要不然他的胸前都挂满了。”陈灿林在弟弟的帮助下,把这些纪念章别在老人的胸前。“我父亲还心心念念地想着去参加‘九三’阅兵呢,毕竟年龄不饶人呀,这么大年纪了,也不放心让他去。我们跟他说现在在家里就可以看阅兵了,这样老人才安心了。”就在陈灿林说话时,老人双手撑着椅子扶手,口中默默地念叨着:“和平好呀,现在大家都能吃饱饭了……”

时光飞逝,英雄老去,但那份融入血脉的家国情怀,如闽西的青山不老,如汀江的碧水长流,永远澎湃在这片他们誓死守护的土地上。

*******************************************************

【台海网报料渠道】

邮箱:taihainet@163.com

报料、登报、维权、内容合作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