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即将全面正式投用

时间:2025-08-21 16:37:00

8月20日上午

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

全面正式投用誓师动员大会举行

从“新中国的新大学”

到“新时代的新校园”

通州校区全面正式投用

已进入最后倒计时

10天后

28个教学机构将正式进驻

4000余名2025级硕士研究生新生

将报到入校

在新校园、新征程上

书写“先锋”新答卷

党建领航新时代多校区发展战略

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北京最美、独具风格、人大气派”的新时代示范校园……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域内唯一一所全国重点高校,通州校区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支持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之举,更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新阵地、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新地标、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新园地、扎实走好“新路”的前进新引擎、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的新窗口、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平台。

“通州校区的全面正式投用,标志着我们以战略新空间引领学校新发展、拓展整体办学格局新跃升,标志着我们以新动能驱动新奋进的征程全面开启,标志着学校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干事创业迈入关键期。”誓师动员大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语落铿锵。

为切实加强党对通州校区全面正式投用和“双主校区”运行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多校区战略发展作用,强烈激发党员干部师生的使命感责任感,有力保障通州校区有序高效投入运行和首批新生顺利平稳入学,学校党委在通州校区全面正式投用之际,面向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开展“党建领航,先锋示范”专项行动。

锻造坚强有力的党组织体系、保障“双主校区”运行协同有序,强化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双主校区”高质量运行,建设过硬党员队伍、在“双主校区”建设中当先锋作表率……一系列行动举措将以党建引领多校区发展战略,让党旗在通州校区投用和“双主校区”运行的第一线高高飘扬。

学校党委层面按照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等方式,在入驻或派驻在通州校区的党员中设置“教职工党员示范岗”和“学生党员先锋”等党建引领工作队伍,发挥榜样力量的示范带动作用。根据工作需要,适时成立有关工作条线的临时党组织或学生骨干、学生社区功能型党组织等。

誓师动员大会上,首批授予10名“教职工党员示范岗”、10名“学生党员先锋”。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教师第二党支部书记刘进伟是首批“教职工党员示范岗”之一,在誓师动员大会之前,他再次来到自己在通州的新办公室,“踩点”感受了一番。“我深刻感受到学校未来发展的澎湃动力和为师生教、学、研提供的更高平台。”刘进伟说道,“教师党员要践行育人使命,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将突出党建引领,在通州校区探索创新‘党小组+教研室+研究生’的组织模式,推动师生同题共答。”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员之家

入驻通州校区的各教学机构已按照组织程序第一时间成立2025级研究生新生党组织。法学院院长杨东介绍:“以法学院为例,现已完成新入学学生党支部架构调整,增设2025级专硕党支部6个、2025级学硕党支部4个,实现党支部与班级、团支部设置‘三同步’,以党建夯实组织基础、激活服务效能。”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阎芳介绍:“学院党委把支部建在班上、把党小组嵌进科研团队、把党员示范岗设在服务窗口,持续擦亮党建品牌。”

全体党员正以处处关照师生的服务意识、时时放心不下的风险意识、事事心中有底的责任意识、人人都是标兵的主人翁意识,全力以赴推动通州校区高质量建设管理。

从蓝图走向现实

按照“整体立项、分期实施”的原则,中国人民大学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从西向东推进通州校区建设。首个建设项目北区学生宿舍一期于2019年3月正式开工。2024年9月,通州校区正式投入使用,进入先期运行阶段。

2024年9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启用大会举行。

先期运行以来,通州校区运行平稳、生机勃勃,累计开展各类活动352次,参与人数近3.9万人次。

统计学院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在通州校区开展实践教学。

这一年,学校持续关注师生需求和意见建议,组织交流座谈、需求调研活动33次,及时发布通州校区问答和各类信息;认真研制校区未来三年使用方案,细致谋划校区建管用衔接和协同机制;制订涵盖18个方面、52个关键点的校区“管”“用”体系和包含30个领域、近150项工作的暑期攻坚任务清单。

8月11日起,通州校区进入全要素运行测试期。学校建立零延迟闭环响应机制,细化风险点清单,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每日召开工作调度会,组织覆盖各场景的压力测试,不断完善应急体系建设,边推进、边整改、边优化,推动问题动态清零。

即将入驻通州校区的28个教学机构,基建运行保障体系、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安全稳定保障体系、教学与培养工作体系、迎新与学生工作体系、校区管理运行机制等六大体系主责单位和20余家参与单位统筹安排工作力量,到通州校区开展相关工作。

这份开学攻坚进度表,一眼看过去,密不透风。A3纸页上,重要时点、配套建设、主责单位、派驻人员、当前进度……以“天”为单位将暑期拆解成独立的单元格,每一格都填满了密集的进度备注。它是整个建设项目的中枢神经和战略沙盘,无声地展示着攻坚团队分秒必争、使命必达的决心。

为确保教学、科研、办公等功能顺利迁入,各教学机构组织工作专班实地调研踏勘,详细测绘教学楼各功能区分布,研判教研室、资料室等空间使用需求,并针对特殊教学与研究场景反复打磨功能方案,形成科学、合理、高效的空间划分方案,确保“空间到位即启用”。

历史学院院长胡恒介绍,学院系统梳理教职工办公设备和教学设施清单,统筹经费采购办公家具与教学用具,坚持“适用、规范、美观”原则。既考虑保障工作高效运转的实用性,又兼顾视觉美感与人文气质以凸显历史学科底蕴,力求“拎包上岗”“拎包上课”。

站在校区全面投用倒计时的节点回望,通州校区管理部部长袁世琨感慨万千。他看到,有同事已经连续六七年持续坚守在建设工地一线,有同事已经连续多年没有寒暑假,有同事这几个月一日未休,奋战在教室、食堂、宿舍、地库、绿地等配套建设现场……他们的身影,是通州校区从蓝图走向现实最生动的诠释。

人大精神薪火相传的新天地

在宝塔山下创建,在太行山上抗战,在燕山脚下建设,再到运河北首发展。中国人民大学一路向东,向着太阳光明砥砺向前。历史上每一次办学空间拓展,都会带来战略性的发展机遇。变的是空间,不变的是红色血脉的精神内核,不变的是与党同呼吸,与国家进步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的创新实践。

在新闻学院教师杨奇光看来,每一名人大教师既是这场教育实践的见证者,更要成为立德树人的践行者。作为新闻学院2025级新闻广电传经硕士班的班主任,杨奇光已经开始策划和同学们相约在大运河畔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在城市绿心公园组织第一次班级破冰,帮助同学们迅速融入、迅速适应。

即将在财政金融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周义晨已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工作六年。2019年,他作为一名本科新生来到人大,同年通州校区正式开工。六年来,周义晨和学院的老师同学一起,一次次来到通州校区踏勘调研、一轮轮征求师生意见、一次次开会研究协调。金融专业数据库、文化体育活动、自习面试空间、校区周边实习等同学们的关切,一项项落实落地。“这些亲见、亲闻的感触和亲历、亲为的工作,都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学校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作风,也让我对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期待。”

2025—2026学年秋季学期,通州校区将开设944门课程。学校将从智慧教学、空间利用、导学关系、实践模态、培养改革五个维度,推动“以学为中心”搭建高密度高强度的知识训练体系,打造“新技术、新空间、新关系、新实践、新发展”的全新研究生培养改革体系。

以思想引领、学业支持、心理关怀、实践锻炼、文化浸润、安全保障等多维度协同支撑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学院—社区”三级联动的学生工作体系框架已搭建,全力营造安全、温暖、活力、特色的育人环境……

聚焦“食、宿、体、学、阅、商、环、服、行、医、房、物业、安保、网络”等14个方面,校园运行服务保障工作单位精准施策,持续优化师生体验……

商学院专职辅导员郑琦琦即将入驻通州校区工作。在她看来,同学们走进的不只是崭新的通州校区——教室里的每一张书桌,都连接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宿舍里的每一盏灯光,都映照着新时代新校园的万千气象;校园里的每一处匠心独具的设计,都标注着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高度。“当青年人的拔节孕穗期,与民族复兴的加速期不期而遇,这是时代赠予的‘双向奔赴’。”郑琦琦坚信,通州校区定将成为求学与治学的新殿堂、成为人大精神薪火相传的新天地。

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战略

通州校区的全面正式投用

正是中国人民大学

“以新校区引领新发展”这一核心战略

的关键落子

是使命所系、师生所盼、发展所需

置身充满朝气、充满希望的新校园

每一位人大人

都有一种强烈的幸福感、使命感

在这里

拔地而起的不仅是新的校园

更是中国人民大学

为以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贡献力量的

新作为、新担当、新使命、新愿景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任瑾 凯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