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数字支撑——
“智慧农牧民”日子更红火
一大早,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乌兰乌素嘎查牧民傲云毕力格拿出手机,一键开启羊圈“智能模式”。
“过去养3000多只羊,天不亮就得起床拌料、挑水。”傲云毕力格说,“现在动动手指,草料自动投喂、围栏门自动开关、刮粪机定时清理,2小时就能完成,别提多方便了。”在内蒙古,像傲云毕力格这样的智慧农牧民越来越多。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围绕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战略目标,把数字乡村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数字乡村建设有哪些内涵?内蒙古的探索有哪些成效?记者进行了探访。
从“靠天”到“靠数据”
“牧场智能化,不仅提升了养殖效率,更改善了我家的羊群品质。”傲云毕力格告诉记者。这些年,他家的羊长得又快又壮,羊绒品质达到了最高的超细标准,仅去年就凭借优质养殖获得了20余万元奖补。
“智慧”体现在养殖的方方面面。集成自动化精准饲喂、智能温控饮水、电子身份识别、远程监控等设备,节省人物力;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实时优化饲料配比、环境参数及疫病预警,促进科学养殖;运用卫星遥感、智能放牧系统,科学规划草场轮牧,构建生态保护体系;配套“研发-应用-回收-升级”的农机服务体系,实现机械保障闭环。
“截至目前,全旗已累计打造智慧牧场120个,为牧民减负增收、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鄂托克旗农牧局局长吉雅表示。

2024年11月3日,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乌兰乌素嘎查牧民吉日嘎拉通过智慧牧场监控镜头实时了解自家羊群状态。张 枨、张正国摄影报道

工作人员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内蒙古现代数字农业科技产业园采摘“空中草莓”。新华社记者 贝 赫摄
来到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敕勒川路街道合林村,内蒙古嘉仕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数智农场内,土壤湿度、光照强度、作物生长情况等数据在管控中心的大屏上实时跳动,2700亩园区的“一举一动”尽在掌握。
“滴灌系统精准补水,温控设备自动调节湿度……有了远程操控系统,在办公室就能完成近150栋大棚的环境调控。”嘉仕农业科技总经理朱元昌说。
蓝莓种植大棚内,农业技术员郭现坤轻划手机屏幕。根据土壤传感器实时传回的氮磷钾数据,结合气象数据、历史产量等,就能自动生成浇水、施肥方案,病虫害识别算法还能通过图像分析,精准定位病灶。
“过去种地全靠天,如今靠数据。”郭现坤说,“去年以来,我们的蓝莓实现了坐果率翻番,亩产增加2000斤!”
据了解,蓝莓种植已吸纳周边3个村的村民季节性就业300余人,年增收500余万元。合林村村民吕建春说:“今年我们夫妻俩从嘉仕农业托管了5栋蓝莓棚,依托智慧农业的精准指导,一个大棚可产2000盆蓝莓,预计盆产10斤。”
数字技术在乡村落地,离不开人才支撑。赛罕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姜斌介绍:“我们通过‘引育结合’,联合高校开设智慧农业专项培训,累计引进农业数字化专业毕业生10余人成为技术骨干。”当地还组建“数字农技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推广智能设备操作,培养本土精深技术农民。
为提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水平,内蒙古还着力建设涉农涉牧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和数据库,加快资源共享和利用。其中,农机信息化管理平台累计数据量达3.1万条,农作物病虫害预警系统覆盖至10个盟市、53个旗县。如今,内蒙古全区已打造7个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
基层问题一“网”打尽
“没想到居然这么快!”在通辽市开鲁县黑龙坝镇合力村,正在义诊现场服务的村网格员王凤华感叹,“昨天我才在平台上提交了‘希望上级单位协调资源、组织开展义诊’的诉求,今天县中医医院的医生们就来村里义诊了。”
怎么实现的?数字开鲁调度运营中心工作人员赵岩峰介绍:“我们通过‘开鲁党建’应用程序收到王凤华的诉求后,村、镇级管理员将其上报到县级,县级管理员将事件‘归口’给县卫生健康委,县卫生健康委再‘派单’给开鲁县中医医院,医院根据群众的具体需求,从心脑科、肺病科、康复科抽调相关专家到村义诊。”
据了解,合力村留守老年人多,存在就医不方便、用药不及时等问题。如今网格吹哨、平台指挥、部门报到,问题有了解决的抓手。
近年来,开鲁县聚焦乡村治理中的关键问题,开发“开鲁县党群服务中心信息化平台”和“开鲁党建”应用程序。依托城乡网格组织体系,纵向贯穿县、镇、村、网格4个社会治理层级,横向连通67个县直职能部门和10个镇直机构单位,高效整合条块资源,打造基层问题动态清零、一“网”打尽的数字治理体系。
“我们建立了‘问题收集-分析研判-分流交办-处理处置-回访反馈-效果评价’的线上办理流程和工作闭环机制,村民‘小事’实时办结,疑难问题联动处置,做到‘小事不出网格、难事不出镇村、大事不出县域’。”开鲁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李建辉说。
内蒙古各地通过数字平台连通群众,提高乡村基层工作效率与治理水平。赤峰市敖汉旗开发“敖组通”应用程序,截至目前办结群众诉求10566件,处置办结率98%;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十八台镇黄旗滩村利用“为村”平台,成立红白理事会,破除陈规陋习,让文明乡风浸润人心……
村里有了“智慧大管家”
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四义堂村,村委委员王玉林来到村务信息公开数字大屏前,准备开启一天的工作。
“我们村2023年启动数字化平台建设项目,现在,平台已经有了基层网格管理、智慧养老、智慧医疗、政务公开等多项功能,成了我们村的智慧大管家!”王玉林说。
以智慧养老为例,四义堂村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等群体配备了防跌倒监测仪,提供智能健康监测,老人一旦遇到危险,居家养老传感设备就会发出警报,传至平台后,自动派单至对应村级网格员,便于及时对独居老人开展巡护照料。
“去年秋天,80多岁的董有小独自在家时不慎摔倒,传感器监测到后,当即将报警信号传输到他儿女的手机和平台感应器上。当时我正在值班,立刻通知村‘两委’成员上门查看,还好老人没什么大碍。”村长助理侯磊介绍。

8月15日,乌拉特中旗四义堂村村委委员王玉林查看村务信息公开数字大屏。张 枨、梁震英摄影报道
来到村卫生室,村医庞龙正利用健康体检一体机为村民们体检。“在这里可以免费测量心电图、血糖、胆固醇、尿酸等,基础检查不用出村,而且还能和旗人民医院联网,自动生成健康报告,让村民体验一站式体检服务。”庞龙说。
数字大屏上,还展示着村里的财务情况、粮食补贴、农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重要事项。“村务数字化、公开化、透明化,村民们大事小情都能参与进来,搞了啥项目、花了多少钱、有什么效果,清清楚楚、一目了然。”王玉林说,“村民们看得明白,就会对我们更信任,工作也更好开展。”
在兴安盟科右前旗桃合木苏木乌申一合嘎查,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为数字乡村“千里眼”监管平台提供了AI算力支持,烟雾火焰、消防占道、垃圾桶满溢、打架斗殴、人员跌倒等情况都能检测到并实时报警。
针对内蒙古地域辽阔、农牧区人口居住较为分散的特点,内蒙古各地还建立了与自治区对接的网上农牧行政审批平台,让农牧民足不出户,就能办理行政审批等工作。依托全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将农牧民补贴发放查询、灵活就业社保费缴纳等应用接入“蒙速办”移动端和内蒙古政务服务网,推动实现更多便民服务向农村牧区延伸。
“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数字乡村线上互动、线下参与、群众自治、共建共享等,让广大农牧民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受惠者,切切实实让‘数字乡村’在内蒙古各地落地生花。”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赵永祥表示。
▼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张枨 )
编辑:吴卓群
校对:裴承艳
审核:武文玲
终审:田坪
点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