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期的眼科,又被家长和孩子们“承包”了。“一到寒暑假,来门诊的儿童就特别多。”8月的一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门诊热闹不已,南方+记者了解到,该眼科门诊暑期的接诊量较往常上升了近三成,一放号就火速被约满,大部分就医者是儿童,其中95%是做视力检查。而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6岁至14岁的学生已成为眼科门诊的就医主力军。
国家卫健委2023年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儿童总体近视率高达52.7%,呈现早发、高发等趋势。近视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儿童健康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越来越多的“小眼镜”背后,是无数个为此焦虑的家长。离焦镜、OK镜、滴眼液、灯具、补剂……各类近视防控产品轮番上阵,家长们不惜花费数万元,也要打赢这场“视力保卫战”,不仅是为了控制不让近视加深,也为了能让孩子的近视发生得再晚一些。

“忧”
近视低龄化引爆家长焦虑
“失眠了一整晚,刷了无数个帖子。”“孩子才5岁就快要600度了,最近因此焦虑到失眠又情绪崩溃。”“孩子5岁半查出远视储备不够,曲率高,我一周瘦了8斤,整天睡不着觉。”社交媒体上,关于孩子视力的焦虑俯拾即是。
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主治医师罗韦的诊室里,这样的例子也并不鲜见。罗韦见过一个孩子,成绩不错,酷爱阅读,抱着书可以半天不离手,钢琴水平达九级,即便离焦镜、OK镜、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等近视防控产品轮番上阵,也无法控制他视力攀升的速度。

“花了很多功夫保护孩子的视力,但生活中如果不注意控制用眼时间,孩子的近视度数还是会增长得很快。”面对罗韦“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长”的建议,孩子家长在护眼和“鸡娃”间陷入两难。
这样的困境存在于千千万万个家庭里。国家卫健委202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儿童总体近视率高达52.7%,其中小学生35.6%、初中生71.1%、高中生80.5%,近视高发年龄段已从8—12岁提前至6—10岁,呈现早发、高发的趋势。
2018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制定《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国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的目标。具体而言,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仅以2023年的数据来看,要完成这些目标仍任重道远。
在罗韦的观察中,除了近视低龄化日渐严重外,许多孩子刚发现近视时度数就很深,“甚至有两三百度的,这在以前是很少见的”;还有一些孩子近视进展的速度特别快,即使用了各种控制手段也仍旧无济于事。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是两种常见的导致近视的原因。“父母双方如果近视,孩子近视的几率更大。学业压力大、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都会加重孩子眼睛的负担,提高近视的风险。”罗韦说。
此外,她还提到了一个多数家长可能会忽略的因素——饮食结构的变化。“父母疼爱孩子,会给买很多零食,甚至孩子很小就开始喝奶茶、喝可乐。”罗韦指出,摄入过多糖分容易导致眼球巩膜硬度下降,眼轴更容易增长,进而导致近视或近视加快。
“控”
近视防控产品各显神通
为了不让孩子成为“小眼镜”,家长们的行动力有多强?不少家长在网上晒出孩子的“近视防控账单”,动辄几千上万元。一位母亲表示,在五年半时间里,全家上阵守护孩子视力,尝试了将近20种近视防控方法,包括离焦镜、拉远镜、大路灯、户外夏令营等,总计花费约15万元。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家长发出吐槽:“花了近两万元治近视,结果视力没改善,反倒下降了。”“孩子戴着功能镜,三个月竟涨了一百度。”
在这场“视力保卫战”中,家长们正变得越来越“专业”。罗韦感到,最近这几年,随着网络科普的普及,家长们的近视防控知识储备越来越充足。“一些家长带孩子来医院验光时,会很主动地问起一些产品如离焦镜、OK镜等能不能给孩子使用。”孩子的视力管理正变得更科学、更精细化。

不过,曾几何时,近视防控市场也曾乱象频发。一些商家抓住家长们的“护眼心切”,声称自家的视力训练仪对于“近视400度有可能恢复,且没有任何副作用”,或声称自家的眼药水“用了就见效,近视能去‘根儿’”。见效快、短期内降低度数等虚假夸大宣传一度频繁见诸市面。
2021年1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依法从严查处使用“康复”“恢复”“降低度数”“近视治愈”“近视克星”“度数修复”等误导性表述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产品进行营销宣传的行为。
记者检索各电商平台发现,目前“近视治愈”“近视恢复”等关键词已经被平台禁用,无法搜索到任何结果。而搜索“近视防控”,眼贴、脉冲护眼仪、视力训练仪、全光谱灯、叶黄素胶囊……产品依旧多到令人眼花缭乱,提问区最多的问题就是“真的有用吗?”“度数有改善吗?”“是不是智商税?”
对此,罗韦认为,任何产品都需要辩证地看待。“医学是不断发展的,某些产品我们觉得没有用,可能过了一段时间就会被证明是有效的。”她举了哺光仪的例子,“很多年前,人们认为哺光仪是没有用的,但后来越来越多的临床数据证明,哺光仪发射的红光能够刺激脉络膜,增加血流量,增强巩膜硬度,眼轴就不容易增长。只不过哺光仪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不能够随便使用。”
“防”
近视防控关口前移
除了成为“小眼镜”后的亡羊补牢,越来越多家长也开始思考,如何首先不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小眼镜”,近视防控的“天平”正从重“控”缓缓向“控”“防”平衡转变。
罗韦发现,家长观念的改变,实际上就发生在最近的这两三年间。“两三年前,如果让家长在没有近视的情况下就给孩子戴上平光离焦眼镜用于预防,99.9%的家长是不接受的。”罗韦说。而现在,家长们慢慢不再将“戴眼镜”视作洪水猛兽,而是更愿意接受医生“在近视前干预”的建议,许多家长甚至会主动带孩子去医院验光,留意孩子远视储备和眼轴的变化。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眼科主任医师项道满长期工作在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一线,见过太多近视的孩子,对于近视防控的整体理念从“控制近视发展”向“预防近视发生”前移,支持态度十分鲜明。他认为,若想要实现“到2030年全国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的目标”,根源就是要把关口前移到近视发生前,从“发现近视的孩子”转变成“发现即将近视的孩子”。

项道满提出,实现这一转变的靶点在于控制远视储备的过度消耗。“远视储备是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自然存在的生理性远视状态,可视为对抗近视的‘缓冲区’,不同年龄的孩子远视储备正常值不同。”在具体做法上,他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摸索出一套“特殊光学镜片+药物+调节训练”的综合干预方案,“可使得一些儿童几年保持远视度数不变”。他认为,这可以成为近视预防的突破点。
尽管目前医学界对于如何预防近视尚未形成统一共识,但像罗韦和项道满一样的眼科医生,正身体力行地将“预防”融入临床,帮助更多家长和孩子让近视发生得再晚一些。此外,在市场应用端,通过诸如评估远视储备提前识别近视高风险儿童的医学干预前置化正在兴起,根据年龄、调节功能、眼轴等多因素制定光学矫正方案的个性化配镜策略逐步形成,AI辅助筛查与风险评估系统正在逐步完善并应用于校园和社区,为预防近视提供了积极的可能性。
不过,近视防控观念尚未完全成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痛点。“目前,对于孩子视力的早期筛查力度仍是不够的,学校体检里的视力筛查项目大多以视力是否正常为准,无法评估远视储备,并不能有效识别‘近视前期’的高危人群,导致很多孩子错过干预黄金期。”项道满认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建立完善的医学干预体系来科学评估近视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避坑指南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主治医师罗韦:
首先,家长不能随便相信市面上打着“近视防控”旗号的小店,要注意鉴别店家所谓“防控”手段是否具有循证医学的依据,是否只是为了推广售卖仪器产品。
其次,针对市面上讨论较多的几类产品,建议如下:
一、有的家长问我:“孩子需要上网课,能不能给他配一副防蓝光眼镜?”研究显示,电子屏幕散发的蓝光确实会损伤视网膜黄斑,但并不会直接造成近视。也有研究表明,蓝光并非完全对人体有害,比如它能够促进睡眠。有的孩子戴了防蓝光眼镜后看不清楚电子屏幕,会凑得更近看,反而可能导致度数加深得更快。另外,在给孩子购买眼镜的过程中,不要盲信最贵的就是最好的,要根据镜片的功能,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二、目前的医学研究发现,灯光越接近自然光谱,对视网膜的保护效果越好。但是,目前任何灯光都没法做到百分之百与自然光相同。和普通灯具相比,大路灯、全光谱灯等的灯具会对眼睛友好一些,但肯定没有直接沐浴阳光的防控效果更好。
三、有热敷效果的护眼贴可以改善眼部供血情况,减轻睫状肌痉挛,缓解眼睛疲劳,但对于近视防控的效果并不明显。
四、还有家长问,网上的近视防控“蓝莓软糖”或是“叶黄素软糖”有用吗?蓝莓和叶黄素作为营养素,孩子摄入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关键是这类产品的载体是“糖”。摄入过多糖分不仅引起儿童的肥胖,还容易导致眼球巩膜硬度下降,眼轴更容易增长,进而导致近视或近视加快。把保健的元素与对研究有害的元素相结合,吃进去也就分不清楚它到底对眼睛是有害还是有益。
其实,许多家长关心近视防控产品如何选,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孩子的睡眠。《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建议,小学生每日需睡够10小时,初中生9个小时,高中生8个小时。但由于现实的学业压力,许多孩子都没法达到指南所推荐的睡眠时长。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眼科主任医师项道满:
建议家长应定期带孩子进行医学验光(包括散瞳)与远视储备评估;鼓励孩子每天至少2小时户外活动,控制电子产品使用。
当孩子出现调节问题或发展过快时,及时寻求专业医生个性化干预建议,通过医院或专业机构获取科学配镜建议、视功能训练方案与药物干预信息。可以建立孩子的长期眼健康档案,定期复查、科学随访。
南方+记者 梅子仪
统筹:严慧芳
【作者】 梅子仪;严慧芳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