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让传统历史文化更好地传承?如何让“一老一小”群体共享科技发展红利?近日,“互联中国公益行动”行进式学习团走进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中国彝医药博览馆等多个特色科普教育基地,沉浸式体验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一老一小”在家门口领略十月太阳历、彝医药等文化魅力。

中国彝医药博览馆序厅。供图
传统彝医药文化焕发新活力
在中国彝医药博览馆,展厅讲解员、楚雄州中医医院宣传科工作人员刘春花介绍,这里是目前全国第一个系统展示彝医药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和发展成果的综合性展示中心。整个展馆将彝医药文化的根源、彝医基础理论体系、彝医药实践和发展的历程串联起来,汇古今彝医药之大成,兼文化、科普与产业于一体,让观者感受彝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了解彝医药的博大精深。刘春花介绍,2023年,中国彝医药博览馆被确定为楚雄州首个“中(彝)医药健康旅游示范点”,面向社会开放接待市民游客,成为楚雄州对外展示彝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彝药标本展示区,一排排植物鲜药标本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标本展架一旁陈列着一个科普互动,轻轻一点,墙上屏幕便会展示药材的详细介绍,通过“实物展示+数字交互”的方式,让游客清楚了解每一种药材具体功效。在诊疗体验区,楚雄州中医医院基层副主任医师蔡丽仙正在为前来参观的游客把脉。她介绍,现在不管是上班族,还是老年人群体,大家都更注重健康养生,像水膏药等彝医特色疗法结合到治未病的诊疗当中,受到了很多人的好评。

彝医药材科普互动装置。曹月/摄
“我们传统彝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以及彝医诊疗手段和先进的数字诊疗技术的结合,是在与时俱进地传承彝族传统文化。”蔡丽仙认为,通过祖先的智慧,为现在老年人的健康保驾护航,也是推动彝医药文化走出去的一种重要方式。刘春花也提到,楚雄州中医医院正在通过义诊的方式,针对老年人的康养需求运用彝药制剂,以达到治未病的效果。目前,医院正在筹备彝医药数字博览馆,上线后将更广泛地宣传推广彝医药文化。

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供图
与珍贵文物“零距离”互动
“咚!”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的历史文物厅,游客点击展柜的互动屏幕,就听到了来自世界上最古老铜鼓的声音。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铜鼓——万家坝型铜鼓,距今约2700多年,因出土于楚雄市万家坝而得名。博物馆讲解员普晓雪介绍,通过展柜的铜鼓展示互动系统,游客除了用眼睛看,还能听到文物发出的声音,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对于他们了解万家坝型铜鼓的发现过程、制作工艺、纹饰图案、场景应用等等更有帮助。

万家坝型铜鼓展柜的互动屏幕。曹月/摄
据了解,楚雄州博物馆作为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中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9大主题展厅内陈列着6000余件(套)文物与标本。不仅有来自亿万年前的恐龙化石、元谋人化石,还有代表彝族文化的精美服饰等文物。
普晓雪介绍,为了让这些文物“活起来”,博物馆自2022年起陆续落地了四大数字化项目。对226件珍贵文物进行高精度扫描建模,搭建起智能藏品管理系统;序厅引入电子沙盘,补足展示短板;古生物厅、历史文物厅等核心展区,运用VR、AR、裸眼3D等前沿技术,让静态文物“动”起来。

数字展厅。曹月/摄
在文物交互“魔墙”前,轻触屏幕一键实现文物查询体验交互,文物细节360度无死角呈现;在数字展厅里,沉浸式还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绿孔雀的生活环境,聆听清脆的绿孔雀叫声;“霓彩彝裳”虚拟换装,各个年代的绚丽民族服饰随意试穿,深度体验彝族文化风情······普晓雪说道,“博物馆开展数字化建设以来,尤其受青少年的欢迎。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40万人次,在这其中青少年达到15万人次。”她认为,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打破了历史文物与青少年之间的“玻璃墙”,也让历史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拉近了与青少年的距离。
在楚雄州,不止楚雄州博物馆借着数字技术的东风乘势而上,在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十月太阳历也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让彝族古老神秘的历法文化得以生动呈现在大众眼前。彝族创世史诗《梅葛》《查姆》幻化成精妙绝伦的动画故事呈现在拼接屏幕上,古老彝文幻化成星星在“时空走廊”里闪闪发光。

彝族创世史诗《梅葛》《查姆》改编的动画故事。曹月/摄
作为2025“互联中国公益行动”启动仪式的举办地,楚雄州通过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数智赋能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典型经验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全国优秀案例》,“幸福里”智能劳务平台在全国推广,两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称号,体现了数字技术与民生服务的深度融合。
如今,乘着数字经济发展浪潮,楚雄州正以数字技术赋能“一老一小”服务,让互联网红利真正惠及千家万户。(昆明信息港 记者曹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