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3日,《相望·一座城》李伟光作品个展在宁波吴永良美术馆隆重启幕。
这并非一场寻常的艺术展览,而是一次画家李伟光以画笔为舟、以肖像为帆,与一座城的伟大灵魂们深度对话的精神之旅。
展览聚焦于“宁波商帮”与“宁波籍科学家”两大璀璨群像,用最为朴素也最见功力的素描与油画语言,致敬了这座城市的百年风骨与智慧。作品既体现学院派的严谨造型之精髓,又在其中注入了充满温情的个人观察,引领观众跨越历史长河。
不管是如严信厚、邵逸夫、虞洽卿、吴锦堂、包玉刚、叶澄衷等老一辈“宁波商帮”,还是翁文灏、贝时璋、童第周、屠呦呦、谈家桢等新一辈科学家的刻画,艺术家李伟光超越简单的形似,以独特的艺术语言为他们“铸魂”。


沉稳油彩下的商海巨擘
在商帮系列中,对船王包玉刚的描绘尤为引人注目。李伟光并未选择其叱咤风云的瞬间,而是以一幅半身肖像,捕捉了一位智者的沉静与深邃。画面以温和的暖灰色为基调,突出其儒雅谦和的企业家形象。
画家运用厚重而沉稳的棕褐笔触层叠脸部,宛如海上经年的风霜,刻印在人物的面容与西装挺括的褶皱上。他的眼神并未直视观众,而是望向画外远方,嘴角含着一丝笃定的微笑。
这种处理方式,巧妙地避开了商业巨子的凌厉之气,转而强调其高瞻远瞩、胸怀世界的格局与内在的定力,令人想起宁波商帮“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精神内核。

包玉刚
而邵逸夫先生的肖像则展现了艺术家不同的色调把控能力。画家对细节的刻画精到而克制:一副金丝眼镜后是睿智而宽和的目光,眼角与唇边的皱纹里仿佛藏着无数个关于电影与慈善的故事。

邵逸夫
李伟光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2012级硕士研究生。开幕式上,李伟光的大学老师金甲镇直言:“伟光是一位认真负责的艺术老师,也是一位优秀艺术家,他的作品让我震惊,当下写实好像被边缘化了,他依然执着于写实功底的精湛深入。学生的成绩对老师来说是最值得骄傲的。”
正如清华美院绘画系主任文中言教授在前言中写的,李伟光秉持了“行胜于言”的校风,用一幅幅沉默而有力的作品,代替了喧嚣的言说。他画下的不仅是人物的容貌,更是一个群体的集体人格,是一座城市的精神自画像。
李伟光则谦虚地表示:“对我来说,画画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自省,是面对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不断的追问,将既得的体验尽可能准确、质朴地呈现出来。”

李伟光向吴永良美术馆捐赠作品。
素描写就的科学丰碑
相较于油画的厚重,素描系列则更见画家的线条功力与捕捉本质的能力。
在科学家群体中,对屠呦呦的素描肖像,李伟光用精准又充满敬意的线条,在纸上“雕琢”出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面容。线条时而坚定,勾勒出她专注的研究姿态;时而轻柔,渲染出她谦逊宁静的气质。画家尤其着重刻画了她的眼神——微蹙的眉宇下,目光执着。

屠呦呦
对地质学家翁文灏的描绘,人物身形虽仅占画面中心部分,但其挺拔的身姿和凝重的神情,却自然流露出一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者气度。线条的运用在此更为果断、苍劲,仿佛地质学家手中的勘探工具,勾勒出山峦的轮廓,也隐喻着他为中国现代地质学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翁文灏
从《青年童第周》到《童第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如何将青春的誓言,用一生的奋斗变为现实,如何从“争一口气”的个人志气,升华为“为民族、为科学贡献一生”的家国情怀。


展览题为“相望”,寓意深远。它不仅是画中人与观者的隔空相望,是历史与当代的深情相望,更是艺术与一座城市灵魂的彼此凝望。李伟光先生以其扎实的学院功底和深沉的人文关怀,为我们搭建了这座“相望”的桥梁。

《相望·一座城》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它让我们看到,最深沉的历史书写,有时并不在于宏大的叙事,而在于一位艺术家笔下温润的色调、灵动的节奏和那些值得被永恒凝视的脸庞。
本次展览到10月19日结束。
作者简介
陈晓旻,艺术博主,艺术策展人。“艺术宁波”专栏、“艺术宁波”微信公众号、“艺术宁波”视频号等主理人。